首先分享今天看到的两篇文章,一是幸福是碗心灵“毒鸡汤”。
正能量本应成为积极人生观的主流,然而即便是在我朋友圈里,有太多的一眼就看得出分享者自己都还没悟到位的鸡汤学,久而久之就成了打了鸡血的木偶。
这篇文章和我产生了共鸣,不满是常态,我们可以用若干技巧去缓解它带来的不良情绪,但是千万不要漠视他的存在以及积极的意义。引用原文一句话“遇到障碍时的冷静分析对弱化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很重要。”
好比一个人坠入大海,水不会给你喘气的机会,它只想淹死你。你能做的只有拼命往上游。也许就此真的落入更深的海底,但也许也就重见了天日。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岸边给他加油打气还好,倘若有人给他叨叨历来潜龙出海的神人的励志故事,我相信不会有太多效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数一数,有多少人在安慰不如意的朋友的时候,把安慰变成了自己的成功史演讲。
因为人们是不明白的,他只有体会到活着这份成就时,才会感到真正的开心和幸福。这比给他任何一种幻想都重要。
我们不必每天阳光,孤独、落寞、失望、泄气其实是人生常态。唯有在这些时候冷静下来慢慢前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成就。而若只是盯着成功励志或是名人传记,然后YY着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等到了老的时候发现没成为自己当年YY的那么成功时,不知是否更多的是失落。
推荐的第二篇文章是斯坦福教授的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困境。重要的引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个概念。而我想说的是,要想保持积极态度就必须不能坐以待毙,每一次舒适区域的突破都像是一轮涅槃,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成长,无论是失败的反思或是成功的呐喊,都将是自己最充实的感悟。
阳光明媚自然是好,但倘若是没从黑暗里找寻过光明的人,就不会感受到这一份踏实和温暖,只是徒增皮肤的色彩 – 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