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京东刚发布上年财报,报告显示,第四季度,京东净收入为 54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 76 亿元,2014 年同期净亏损为 5 亿元。京东 2015 全年净收入为 1813 亿元,同比增长 58%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 94 亿元,而2015年为50亿元的亏损。一言以蔽之,收入翻倍,亏损翻倍。
而烧钱的并不仅在线电商,近年热炒的O2O最为激烈。从滴滴和快的各自10亿的补贴,在到Uber中国去年巨亏约65亿人民币。再想到新美大的合并,饿了吗的融资,各种线下洗车、家政、美容的崛起到倒闭。这些烧掉的钱加起来简直难以想象。
那么,钱去哪儿了呢?
1元专车、1元洗车、1元美甲,客户花1元享受到了数十元甚至数十元的服务,钱就烧在了这里。这么看来我们的生活似乎轻松了很多。
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在迎接着消费升级的时代。
即便要排1个小时的长队,也非得去MUJI的上海旗舰店一探究竟;买东西更喜欢海淘,国外的肯定好;不管买房买车,听得更多的不是刚需,而是改善房、二胎车。
正因为我们向往着更好的生活,所以几乎所有商品广告都只会告诉你什么才是最好的产品。甚至在社交圈中,我们更乐意炫耀我们消费升级的成果,更美味的餐厅、更炫酷的科技产品。
我们会开始过上互联网电商节,被一些特价噱头买了更多更贵更好却不一定用得上的东西。消费升级,更像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
再回到最开始,创业者们把钱烧在了更低价的产品服务上以赢取市场份额,而客户却想花更多的钱买到比以前更好的生活。
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存在了一个时间差。
亏损的烧钱模式以难以想象的低价占领市场,但这种商业逻辑毫无技术可言,也绝不可能长远。只是在不远的明天,这种亏损不仅转嫁给了投资者,很可能还会反映给消费者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费用买一样的服务。而消费者自然也不傻,我们绝不会在一个多花了钱却没有带来更多功能和情感的产品上犹豫,最终必将再次淘汰一大批创业公司。
我们在享受着超低价产品服务的时候,以房价为首的通胀却悄然陡增,这之间是不是存在联系,应该可以更深一步地探索。
对于今天的话题如果有想说的欢迎直接回复我的公众号,如果有更好的话题讨论请记得告诉我。如果对本文感兴趣请多多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秉烛夜谈,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分享,我是一秉,大家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