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是一个经济学悖论,往往是在博弈中出现的一种反常现象,理查德·H·泰勒著有《赢者的诅咒(The Winner’s Curse)》。
这种诅咒的发现最早来自于一场油田拍卖,即便当期石油价格上涨了约10倍,而拍卖优胜者却依然面临亏损。这种现象在现今的拍卖活动较为常见,尤其与竞价区间和参与人数有直接相关。
说到这,大家应该能想起来更多话题了,比如罗胖搞的”papi酱广告招标拍卖会”,再比如乐视两亿砸给中超拿下独家转播权,再到各种真人秀节目被疯狂争抢的冠名权。当然了,还有更多并没有在网上炒热的土拍。
在张鸿飞等人写的《赢者诅咒: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提到赢者诅咒分为两种类型。一般竞拍物存在买家的期望价格、实际价格和竞拍价格。一方面,价格高于实际价格,那就如上面的例子,买家会亏钱,自然像是受到了诅咒;而另一方面如果竞拍价低于实际价格也低于期望价格,买家也会收到同样的诅咒(是不是预期错误?或者还可以更低价?)。当然推荐大家搜索下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客观,对心理因素和应对策略都说的比较在理。
赢者的诅咒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认为以财务亏损或收益未达预期来体现,而后来诅咒似乎被提前了,变成了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我认识很多朋友在买完东西之后总是会懊悔,“好像买贵了”、“其实买另外一个更好”等等。在买东西里面我们其实也在进行一场博弈竞拍:
1,这件商品价格符合我的预期价格(比起其他店铺,其他购买时间等当前可能是最低的);
2,我对这件商品有使用需要(比别人早用,以后可能用得到,即使不是必要的)。
当我们脑海里的小黑人打败小白人之后冲动地下了单,那么诅咒往往就来了:
1,购买后发现产品降价;
2,毫无使用机会,只是在家里吃灰;
3,买了个自己新奇却被周边人鄙视的玩意儿;
4,诅咒太多,脑洞自补…
写到这很多人要反对了,赢者不一定都是诅咒,大多数赢者是胜利的,为什么会重视这个问题。那我再来举个例子,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常见的心理现象。如果一个客户特别喜欢一家公司的产品,他会发朋友圈告诉他的朋友们并且推荐。这个产品是成功的,如果是失败的呢?那这个人不仅仅会用朋友圈,还会用想得到的一切平台去宣传甚至纯粹情感地宣泄。所以,悲伤的事情总是比开心的事情记得牢的多的多。
就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多时候把买东西也会当做一件可以论输赢的事情,无非徒增了些喜怒哀乐。当然了,也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也都应该以平常心处之。三毛语录里有一句话,类似于,当我们做任何一个选择的时候,其实都已经设想了所有结局,无非是自己倾向于某一个罢了(拼了老命都没找到原话啊啊啊啊!)。
所以无论要不要做一个赢者,只是在任何选择的时候,多做好万全的准备。
对于今天的话题如果有想说的欢迎直接回复我的公众号,如果有更好的话题讨论请记得告诉我。如果对本文感兴趣请多多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秉烛夜谈,如果赞同我的观点请点赞并分享,如果不赞同欢迎直接回复拍砖,我是一秉,大家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