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案的舆论喧嚣应该即将尘埃落定,无论最终如何宣判,这个案件所体现的仅仅只是互联网的冰山一角。今天一起来谈一谈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更多讨论。
冯大辉很早之前就总结过中国互联网的三个世界,一个公开放在明面的,一个草根站长掘金的,最后一个是深藏着永不见光的地下网络。其实,这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缩影,全世界的互联网都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时候,冰山下的一角大家看不透,却时刻影响着整个互联网。再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一段话作为铺垫: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互联网行业中,唯有这两个行业是永远赚钱的,色情和博彩,而且可以说这两个行业是互联网的根基,并且造就了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因为即便在现在大家认为非常正规的行业中,都免不了与这两者有些许牵连。为避免违规,下面用SQ和BC作为缩写。
关于SQ,让我认识到这个产业之庞大的,还是因为某某视讯。当时国内最大的新闻门户开始涉足视讯,虽然对于年幼懵懂的我来说并没有吸引力。直到有一天,一个自称的内部人士开始找我谈合作,他想让我做一个具有相似功能的网站,并且辅以优化和广告来拉动客户。在我疑惑的时候对方告诉我,他们的站已经从母公司拆分出来,年收两个亿,正在准备独立上市,主播资源他都有,只需一个网站就可以完全复制出整个模式。记忆可能有些模糊,那年好像是2011年。
然而不久之后听说营收就超过了10亿,然而最终并没有上市,枪打出头鸟,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葫芦里卖什么。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现在就遇的多了,很多早期以免费打市场的应用软件,音乐播放器、聊天工具,全都植入了视讯功能,弹出一个美女邀请你加入她的直播间,表演内容完全取决于你能捐赠的钱。这样的看似逻辑简单却打着擦边球的业务仍然在火热地传播着,进行着。
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就在于,只要把握住一个领域的关键资源,他就敢复制出一套新的完整的商业模式;即便是违反法律或者是被举报,明面上及时处理就行了。互联网的隐秘性就好比每个人的思想一样,没人知道是放纵、默许还是不之情,想法不会犯罪,只要配合就是无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SQ会如此的暴利,即使擦边的视讯业务也赚的盆满钵满呢?以传统营销的角度来看,一切源自于-需求。并且只要看两类网站,网盘和论坛。
我曾经运维过一个新做的网盘,短短一周就被挤爆,不是上传的文件太多,而是访问的人实在多的吓人!一般情况我们直接打开网盘网站是看不到任何信息的,因为链接只有别人分享给你你能才知道地址和对应的文件是什么。因此,网盘的盈利模式也比较安全和简单,给分享的人分红,只要有人通过分享者的链接下载了文件,那就可以获得一定积分,满一定额度后可以变现。而经营者自身的变现更简单,用户想下载一个文件,需要经过N个弹窗广告,并且在眼花缭乱的页面中识别并且找到那唯一一个真的下载链接,有些下载链接还非得点过3次后才会正常跳转,否则都无非是点开更多广告。所以,完全没有用户体验的大量广告收入,已经远远大于给分享者的提佣。
当然,用户如果最终下到心仪的文件或者种子自然是好,但是不乏那些告诉你是七个壮汉和一个小妖精的故事,其实就是葫芦娃。
如果说网盘是B2C的点对多模式的话,即便是被老用户遗弃,也无需担心,因为会有更多的新客蜂拥而至。论坛则不一样,可以说得上是B2C2C,B是管理团队,C则是发帖和回复的个人用户。于是有人的地方(尤其是有了交流),便有了江湖,有了恩怨。
几年前,某知名SQ交流论坛忽然对外宣布更改域名(此类网站通常采用离岸域名注册,一般不会更改,国内网络除了屏蔽了主域名外,更多的是屏蔽临时域名),引导用户到新域名下进行交流,把禁止注册改为开放注册,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过了几个月,几乎全网的SQ论坛贴出公告,集体讨伐这个新域名的论坛,并且还原了事实真相。
一切源于管理层间的矛盾,负责技术的直接把整个网站复制走了,并且建了新站,就是上面说到的用了新域名。至于为什么有矛盾,虽然没说,但是大家应该都明白的。
中文的SQ论坛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走向自由的互助,类似于某榴,见不到管理员,也压根不需要管理员。广告极少,人气稳坐中文SQ论坛第一。管不了,管不到。另外一个极端是走专政的品牌营销路线,以某8为首,在离岸设立正规公司,除论坛收费的VIP会员之外,几乎掌控了后端的所有盈利渠道,自营用品、自营视讯,产品丰富多样。管的了,管不到。
有很多男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知道XX论坛的全名,或者某片的名字,即便在搜索引擎里搜出的结果很多,但是99%都不知道是些什么玩意儿。其实这点跟上面网盘的诱导一样,大家经常会遇到视频里插播和右下角弹出的页游广告,各种暴露和诱惑,结果点进去才发现是个非常枯燥的老游戏。很多网游其实是SQ的一个分支,而网民的SQ需求已经被当下几乎所有的商业形态利用了,正如那句话,没有约炮,何以陌陌。
关于SQ的繁荣,最后一个也是最好的例证,大家可以去搜索下历年的域名交易排行榜(就好比央视每年的标王一样)。早在2006年,某SQ域名以1400万美元的价格被转让,这一纪录近10年来一直被排在域名交易榜的榜首,直到2015年,360.com的1700万美金夺得新的王座。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了解下,SQ域名的上榜率远超其他任何行业,而且交易金额令人咋舌。
再回到中国互联网,回到快播,不谈体制的约束,仅仅是法律的界限也是那么的模糊。中国没有SQ评级,任何大众的商品都没有年龄限制,我们很多时候真的无法去评判谁对谁错。因为在互联网,信息和交流既是公开的也是隐秘的,有需求才会有存在,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模样。
猛然抬头才发现说的太多收不住了,关于BC,可能要另起一文再做详述了。毕竟第一次撰文还有诸多缺点有待改进,也希望各位看客多提建议和意见,参与讨论或者提供关于互联网的更多话题,我在这抛砖引玉,等待着大家口水的一番波澜壮阔。
讨论话题:关于互联网SQ你遇到过最大的骗术是怎样的?你还知道哪些更多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吗?
参与方式:可以直接回复本公众号,或者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秉烛夜谈”,我是一秉,各位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