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假了,感觉都没有动力写文章了。今天写完云计算的最后一篇-数据中心篇。
近些年接触了一些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数据中心(其实就是机房,IDC),对于云计算,很多数据中心开始都是抵触的,或者作为一种超高端的服务来卖给土豪级的人物。直到亚马逊开始AWS业务之后很多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当下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完全靠云计算的利润在支撑的时候。除了谷歌和微软的云之外,印象中做的比较早的应该是softlayer(据称是全球最大的IDC,并在13年被IBM收购),后来一些例如Rackspace,和Liquid Web,都应该算是较早支持云计算的传统IDC。
在我个人看来,AWS开始的时候云计算服务器的性价比非常低,性能远远达不到标称的价格,但是出于1年的补贴,还是先后有无数用户涌入。但是索性AWS的云计算周边业务(CDN、SES等)跟进的非常迅速,基本上一年时间不到,真正使用AWS的已经远远不是在使用服务器本身,而已经习惯于强大的应用配套,再加上规模提升后的价格降低,很多客户都离不开了,便留了下来。
一些传统IDC的尝试却并不那么乐观,他们通常已经在提供虚拟主机(Web Hosting),虚拟服务器(VPS)和独立服务器(Server),而他们提供的云计算产品,往往只是“云”的VPS,费用却高了数十倍。因此很多IDC走了不该走的捷径,把低成本VPS当成“云服务”在卖。
国内的市场似乎更乱,我应该可以自认为是第一批使用新浪云、阿里云、盛大云和腾讯云的用户了,除了新浪云是以容器概念和免费政策大幅度降低了使用难度和费用,后者的三个云在开始阶段都是喜忧参半,印象中除了腾讯云之外(当然这货也不是什么好鸟),阿里云和盛大云都出现过数据丢失的情况,再加上他们云架构的变更,早期的云,实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无非就是以大量的补贴和免费政策吸引小白尝鲜,然后通过烧钱带来的经验弥补自身的技术短缺。现在盛大云不见了声音,腾讯云才开始真正代理商限价管理,而阿里云已经取消了绝大多数的补贴,并且周边业务逐渐向AWS靠近。
然而,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或者是很多人来说,什么是云,这个概念似乎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就如我在第一篇个人篇中说到的,全时段、可拓展、可协同,这种说法也比较抽象。
既然抽象,索性我们看下当前市场上的云计算产品有哪些。
从成品来说,当前比较热门的有OpenStack和CloudStack,这些优秀的解决方案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和硬件瓶颈,那我们继续拆解这些方案被后的技术架构。
一、硬件
好的机器、RAID卡、灾备电源、万兆网卡网线已经不够了,20G带宽也很常见。嗯,这些都是钱。
二、虚拟化
1,不管是硬件虚拟化还是指令集虚拟化,当前热门主要有VMware、Xen、KVM、HYPER-V等等他们分别都属于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兼容和性能差异。上述的OpenStack等解决方案,其实就是针对这些虚拟化技术的整合和应用。
2,时下非常流行的容器虚拟化,更小巧更轻便,例如新浪云的SAE,Docker等,起手非常简单,使用也灵活,缺陷在于应用范围有限,比如存储和网络的功能还很薄弱。
三、存储
好的存储成本异常昂贵,而早期的所谓“云”技术只是使用单机Raid,与现在的网络存储差距甚远。
存储的软件方案当下主要有Ceph、Moosefs、GlusterFS等,优点在于数据多点备份和加密保证了安全性,缺点在于完全受限于网络带宽,碎片文件性能极差,接口单一且管理麻烦。当然个人推荐Ceph
四、网络
云计算时代,管理网络早就不在路由器或者交换机上进行了,最新的概念叫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 ),简单地说把网络管理交给软件,而非硬件。分配更灵活、动态,管理更简单。然而遇到的问题在于现在还没有一款绝对性的产品可以颠覆硬件,且SDN的解决方案还受限于各种环境因素。
拆分之后我们发现,组成云计算每一个分支都还没有健全,很多云计算领域大多以Beta性质在运行,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或者仅仅只提供功能简单,谈不上”云”的应用。
对于数据中心急于登云的这个想法,我认为还是先缓一缓,一方面行业垄断不会带来太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技术和资金的瓶颈只会形成更大的风险。我们不妨把”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梦想退一步,先把”虚拟化+”给实现了?
把资源虚拟化,就好比把一堆材料打包,存储方便,转移方便,而不用每次还需要技术人员更换硬件、操作系统。随后逐步整合网络和存储,等条件成熟,自然形成了自己更熟悉的云。
在这方面,比起OpenStack和CloudStack,Zstack似乎给出了更简单的方案,有兴趣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下。
上述的一些描述可能不够专业,仅是我这些年接触IDC来的个人经验和见解,如果说的不对或者更好的建议,希望及时在公众号内回复反馈。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请多多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秉烛夜谈,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分享,我是一秉,大家晚安。




